馮炳棠和他的兒子馮錦強演示套印四色過程(採訪對象供圖)
  傳統文化技藝嘗試商業化之路羊城晚報記者 李燁池
  佛山普君南路是一條蜿蜒狹窄的老街,如今它的一邊因舊城改造成為平地,再也看不到曾經有700多年曆史的木版年畫一條街的影子。馮氏木版年畫的鋪子就隱藏在這裡,200年的老店,門面上掉色的“佛山民間藝術研究社木版年畫作坊”牌匾並不醒目,這裡是廣東唯一還在生產正宗木版年畫的作坊。
  小小作坊也將面臨拆遷,佛山木版年畫和許多傳統技藝一樣,到了不得不尋找出路的時候。佛山木版年畫第二十八代傳人馮錦強日前萌生建“佛山木版年畫主題概念館”的想法。
  父子多方嘗試
  輓救瀕臨失傳老技藝
  70多歲的傳承人馮炳棠老人給記者介紹作坊展示的作品。不難看出馮氏父子為了將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的決心和努力:牆上掛著的門神像,是馮氏木版年畫的招牌,馮氏父子將明清時期流傳下來破損的古木版修複重新印製出來;這對充滿歷史感的傳統門神下麵,則放著一對卡通版的門神,沒有門神的怒目而視、威風凜凜,反而顯得憨態可掬。
  “創造這樣的形象,是為了讓更多小朋友能喜歡木版年畫。”馮氏世家傳統文化策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瑩瑩告訴記者,近幾年為了輓救瀕臨失傳的佛山木版年畫,馮氏父子做過很多嘗試。佛山木版年畫第二十八代傳人、馮炳棠的兒子馮錦強一直通過參加慈善公益活動、到佛山周邊的大學和高中做公益講座等方式,向即將步入社會的學生傳播佛山的本土文化。80後劉瑩瑩就是在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上學時,參加了馮錦強在那裡舉辦的創意集市,聽說這項傳統技藝即將失傳,“我覺得應該傳承發揚下去,就選擇了來這裡工作。”劉瑩瑩在馮氏作坊學藝已經4年,“現在我們有正式員工4人,長期固定在假期過來學習的學生有4到6人,不定期的學員有幾十人,木版年畫協會會員有700多人。”劉瑩瑩說。
  劉瑩瑩介紹,現在他們會為佛山一些企業製作木版年畫禮品,將傳統的神像結合品牌標誌,既有文化底蘊又宣傳品牌,但銷售量仍遠遠比不上當年鼎盛時期。
  打造概念館
  尋找商業化新出路
  “如果拆了這條街,搬去別的地方,以後再說起佛山木版年畫的歷史就沒有依據、沒有意義了。”劉瑩瑩說,他們希望拆遷後,能在原址建一個博物館來記錄這段文化歷史。
  馮氏作坊邊上,有一間木版年畫學生聯合培訓基地,“地方太小了。”馮錦強說,這位曾經下海做過電器生意的佛山木版年畫第二十八代傳人有著許多新鮮的想法。2013年6月,馮錦強加入了禪城商會,認識了一些企業家,這使他萌生了建“佛山木版年畫主題概念館”的想法。
  他想建立一個木版年畫主題概念館,在這裡有木版年畫藝術展區,有教授每一道工序的傳統文化培訓基地,有連碗筷裝飾都是木版年畫的主題餐廳;在概念館的平臺上,發行特種郵票,打造全世界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木版年畫,成立佛山木版年畫主題動漫設計組……日前,馮錦強這個號稱“向迪士尼主題文化樂園叫板”的民俗文化項目對外募集合伙人,“西方幾十年打造的文化能夠深入人心,我們中國幾百年的傳統文化也應該有這樣的魅力”。
  佛山木版年畫
  ●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齊名
  ●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佛山木版年畫興起於明代永樂年間,至今有700多年的歷史,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的年畫齊名。
  佛山木版年畫以線條粗獷、色彩絢麗、造型簡練、構圖飽滿、裝飾性強為特色,使用佛山著名特產“銀珠”製成的紅丹作底色,人物衣飾上的花紋用線條流暢的寫金描銀渲染,與廣府生活習俗相契合。
  馮氏世家是廣東佛山僅存的木版年畫代表。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馮炳棠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聲音
  鼓勵嘗試 勿忘傳統
  “這個嘗試有利於保護傳統文化,就是我們學界常探討的生產性保護方式。”廣東省廣府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陳恩維教授聽說馮錦強的這個項目設想,表示贊成。能不能取得成功,一切只能交給市場,“不試怎麼知道可不可行?”
  佛山民俗專家餘婉韶認為,傳統技藝和商會結合,將藝術和實用相結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找到的一條新路子。佛山其他的傳統技藝如石灣公仔,也面臨著同樣困境,“老一輩人比較保守,需要靠新生力量去突破”。
  “在這個過程中,因為用法的不一樣,原料的不一樣,很可能會變味,這是值得註意的。”餘婉韶在贊許的同時也表達了一絲擔憂,“不要到了最後,木版年畫都不用木版了。”編輯: 牟青  (原標題:佛山木版年畫欲建概念館 嘗試商業化之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b50nbbew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