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清退426個項目;投資160億元的建設項目,因占生態底線須重新選址
  □本報記者 周舜堯
  繼深圳之後,武漢成為全國第二個以政府令形式劃定生態控制線的城市。
  2013年,武漢市劃定1814公里生態控制線,其中1566公里為“生態底線”,提出最嚴格保護措施,這些底線內建設項目將被逐步分類清理處置。保護生態底線也列入了武漢市2014年度十個突出問題承諾整改的項目範疇。
  投資160億元的建設項目,因部分占用生態底線而被要求另行選址。投上億元資金讓生態控制線內已批項目搬遷。
  目前,武漢市已完成對底線區內既有的1682個項目的清理,其中,426個不符合條件的項目將逐步遷出“生態底線”。
  百年採石業終結
  上世紀80年代,武漢市蔡甸區共有334家採礦廠,在帶來經濟利潤的同時,也付出了環境代價。
  2014年6月9日,武漢市蔡甸區侏儒山街土龍村的長艷山上,一座全新的鄉村公墓基本修建完成。土龍村村民劉少發說,這座可容納四五百個墓穴的公墓所在區域,此前是一座採石廠,如今這樣的採石廠在蔡甸或關停或改造。
  參與生態控制線承諾問題整改督查督辦的蔡甸區紀委有關負責人告訴長江商報記者,從2003年起,蔡甸區的採石廠開始陸續關閉,到今年初,只餘最後4家。
  時間倒回2014年5月,蔡甸區組織公安、城管、林業、礦管、侏儒山街等14個部門和單位,出動人員120餘人組成聯合執法組,對全區僅剩的4家採石企業進行斷電、封路等關停措施。
  早在2014年4月30日,蔡甸區礦管總站及相關部門就註銷了上述4家採石企業的採礦許可證及其他相關證照。在正式實施關停措施後,也意味著從晚清開始,蔡甸延續100多年的開山採石的歷史,正式宣告終結。
  在採石廠全部關停後,該區主要還實施了礦區受損房屋鑒定維修和礦區跡地治理以及打擊盜採等工作。一個礦石開采整治的案例中,蔡甸區奓山街丘林村村民張某在未取得採礦許可證的情況下,擅自在奓山街丘林村蔡坳山(已關閉的奓山街三紅礦區)非法開采建築用砂岩,經多次制止後仍拒不停止開采,造成礦產資源破壞價值人民幣66.2217萬元。因張某非法採礦已涉嫌礦產資源犯罪,被依法移送司法機關。
  在對礦山關停後的農戶房屋修繕方面,蔡甸區責成下屬有關部門對其所屬軍山、土龍、橫山3個礦區300米左右區域內的房屋進行全面摸排,對96棟疑似存在損壞的房屋進行了房屋安全技術鑒定,修繕受損房屋76棟。
  此外,蔡甸區還計劃斥資1.7億,治理伏牛山、丘林及和平三大採石礦區。
  億元回購買“教訓”
  2014年8月,來自南方沿海城市的一家公司,擬在武漢投資高達160億元的工業項目,因這一項目建設需要,要求武漢市政府提供2800餘畝土地供其落戶。
  這一項目事實上早在武漢市劃定基本生態控制線之前即有協議,並完成了規劃設計方案,在最初的規劃方案中,需占用生態底線區面積近300畝。
  根據2013年武漢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於加強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規劃實施的決定》中,“確因國家、省、市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或者上位規劃調整,需對生態底線區進行調整的,應事先報市人大常委會審議”。
  按照這一要求,武漢市政府就上述項目的情況向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進行了書面報告,並就能否調整生態控制線徵詢人大的意見。
  武漢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盧國祥表示,在生態保護上的欠賬遲早要還,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即使是再大的項目也必須嚴格按法定圖則行事。盧國祥的這一觀點也得到了當時主任會議成員們的一致認同。在收到武漢市人大常委會的意見之後,武漢市政府決定對項目重新論證,另行選址。
  在武漢市過去一年的基本生態控制線保護實施問題上,不僅市級層面體現了建設項目給生態控制線讓道的原則,在區級層面也有這樣的案例。
  “一個項目的搬遷,就涉及億元以上的資金。”武漢市新洲區副區長呂文洲說,因基本生態控制線和區原有建設規劃存在矛盾,線內很多項目都具備合法的規劃和土地手續,搬遷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最終還是遵循了保護生態線的原則。
  然而去年上半年,新洲區在對基本生態控制線內既有項目的清理過程中,發現一個地產項目在生態控制線內有30萬平米土地已批未建,這一項目早在2007年通過了建設規劃審批,當時武漢市尚未繪製生態控制線。
  最終,新洲區政府決定依照法定程序,按現有價格回購土地,還原基本生態。該處房地產項目,位於漢施公路與武漢外環高速交會處,屬於武漢市生態控制線中的外環生態廊道規劃範圍,由於土地規模較大,政府需投入上億元資金補償用地單位。
  同時,有了“億元回購”的歷史教訓,新洲區開始嚴格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嚴控生態線範圍的項目準入。新洲區紀委一位負責人介紹,2014年以來,新洲全區已拒絕不符合準入條件的建設項目3個,查處建設項目環境違法行為4起,確保無一例違規審批案例。
  426個項目“出局”
  2014年11月,武漢市政府副市長張光清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了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內既有項目清理處置的情況。
  日前,長江商報記者從武漢市人大常委會獲取的這份報告顯示,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內,現狀建設主要包括既有建設項目和現狀農村居民點等兩大類。其中,既有建設項目共計1682項,總用地面積約119平方公里,這些項目的清理工作,主要圍繞“控、建、改、遷”四個方面開展,針對這些項目進行依法清理時,主要考察項目是否符合準入要求,並具備合法手續。
  1682個既有項目中,有372個項目既符合準入要求,又具備合法手續,全部予以保留;426個項目,既不符合準入要求,又不具備合法手續的,應逐步遷出基本生態控制線,此類項目用地面積為21.8平方公里。
  除了予以保留和遷出的項目,武漢生態控制線內還有884個“單符合”項目,需要進行整改,其中,符合準入要求但手續不全的項目共計151個,限期補辦手續後可以予以保留。
  此外,具備合法手續但不符合準入要求的項目共計733個,根據各自的情況按三種方式整改。
  第一類是已批准、已供地、已建設,但不符合準入要求的非工業倉儲類項目,這類項目通過整改建設後可予以保留,共計326項。第二類是已批、已供、尚未建設,但不符合準入要求的非工業倉儲類項目,這類項目原則上將改變用途或置換用地,但對於生態環境影響較小的項目,採取“一事一議”方式,優化設計方案後予以保留,共計99項。第三類是已批、未供,但不符合準入要求的80個非工業倉儲類項目,以及具備合法手續的228個工業倉儲類項目,應改變用途或置換用地。
  目前,武漢市涉及到的各城區均已制訂了針對上述項目清理的詳細實施計劃,將逐年組織實施。
  針對涉及生態控制線範圍內的新增建設項目,張光清說,武漢市政府將嚴格管控,做到不符合準入要求的項目零審批、零進入。同時,對於符合準入條件的新增項目進行規範管理,在常規項目審查基礎上,還必須通過選址論證等程序,其建設強度、高度、生態綠地率等也必須達到政府制定的具體控制指標。
  屢遭突破
  總體規劃傷痕纍纍
  城市主城區的面積不斷擴展的發展方式,在中國民間被戲稱為“攤大餅”。歷來以“大武漢”著稱的湖北省武漢市也不能免俗。
  早在2004年,武漢市就編製了2005年至2020年的城市總體規劃,當年劃定的武漢市城鎮建設用地(又稱“都市發展區”)面積控制在667平方公里,結果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在第二年年底就面臨修編的需求。
  2006年7月,武漢市政府向武漢市人大常委會報告了《武漢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年)》修編情況,這一次修編後,確定的武漢市2020年的都市發展區面積應該控制在103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區部分為450平方公里。然而,這一設想的目標在2010年就提前十年實現。
  “如果總體規劃屢屢被突破,《總體規劃》的嚴肅性到底在哪裡?”不斷地有武漢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在參與相關會議、審議相關文件時,對此提出質疑。
  就在2013年6月26日,武漢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武漢市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規劃實施的決定》,這讓武漢市成為繼深圳之後全國第二個以政府令形式劃定生態控制線的城市,也是全國第一個以人大常委會決定方式為生態控制線提供法律保障的城市。
  “必須把總體規劃通過人民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用‘法治’的手段防止‘人治’,城市規劃才不會因領導人的變動而隨意更改,不因個別人意志的改變而改變。”武漢市人大常委會一名幹部告訴長江商報記者,經過8年的反思和探索,武漢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達成上述共識,因為共識,才有了《關於加強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規劃實施的決定》的出爐。
  也就是在這次會上,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阮成發也提出城市發展“十不”,以此落實基本生態控制線規劃:不能填江;不能填湖;不能攤大餅式的無邊界擴大城市建成區的外延;不能環湖“鐵桶式”地開發,把湖岸線都建成私家花園;不能沿著道路控制線建房子,盡可能多地留出綠地,建街心花園;不能看到舊房子就一拆了之,要保護城市基本生態;不能沒有快速交通系統;不能沒有地鐵;不能只顧拓寬道路,而忽視道路層網及“毛細血管”的建設;不能因為沒地方停車,就亂建停車場。
  (呂友明對本文亦有貢獻)
  電線被切斷,機器都停止運行,“禁區開采”的牌子豎起,礦場也被圍上了鐵絲網防止小孩進入。這是2014年9月4日,武漢市蔡甸區侏儒中灣採石場的情景。  (原標題:武漢生態保衛戰 新城區打響第一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b50nbbew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